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

不拘泥法則,才活得怡然自得

        有個男子問農夫:「你們家的豬都吃些什麼?」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農夫說:「吃我們吃剩的東西啊,再不然就是人們不要的蔬菜和果子。」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男子聽了,滿臉不悅地說:「先生,這個答案要你挨罰了!」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農夫滿臉困惑地看著對方,男子繼續解釋:「你聽好了,我是本區的人民健康守護專員,因為你用營養不良的東西餵養供人們食用的動物,所以必須處以一萬元的罰金!」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不久,另一個穿著整齊的人走來問農夫:「哇,這豬真肥,請問你都餵他們吃什麼食物啊?」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「魚翅、雞肝、海鮮之類的東西。」有了前車之鑑,農夫謹慎地回答。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「什麼?好,那你要接受處罰!聽好了,我是國際糧食委員會的人,你知不知道,全世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三餐不繼,但你居然餵養如此奢侈的食材,真是太過分了,今天我要罰你一萬元。」這個人說。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又過了數個月,農夫家出現了第三個人,這個人和先前兩個人一樣問農夫:「請問,這些豬吃些什麼啊?」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農夫聽了,無奈地說:「朋友,現在我每天都會給牠們十塊錢,牠們想吃什麼就自己去買。」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所幸農夫從前兩次經驗中學到了教訓,答案雖然讓人啼笑皆非,但卻不失為一個好答案,充滿機智巧思,看似無奈的應付,卻是人們為了保障自己以求生存的智慧應對。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人們總要在危難中才能激發潛能,經歷各式挫折與磨難,才能學會聰明的生存技巧。反之,若是一味受盡保護,那麼生存的力量恐怕會越來越弱。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 不拘泥法則,才能活得怡然自得,我們不妨再從一位猶太人的遺言中,一同深思生命生存的問題。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有個猶太人生了好幾個孩子,有一個是失明的。臨死前,他立了這麼一張遺囑:「我所有的財產只給那些身體健全的孩子。」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這遺囑的意思是,那個眼睛失明的孩子一毛錢也得不到,對此,不少人都責備他太不公平了。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然而,這個老猶太人卻說:「這很公平,因為我知道,其他人不管怎麼樣,都會幫我養活這個瞎了眼的兒子。可是,其他的孩子,因為上帝保佑,它們將以健全的身體在社會中獨自且難以得到支援地奮鬥下去!」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猶太人的智慧經常引人深思,它們的思考角度總是與眾不同,在大多數人「理所當然」的角度裡,它們總是反向操作,這些反思互動常常讓人叢中看見了多元的生命角度。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老先生決定不把錢留給視障的孩子,是因為他了解人們具有「同情心」,知道以弱者之姿往往能得到人們的幫助與支援,無論走得多辛苦,只要需要幫助,總能得到人們的協助,而且那個視障的孩子自己也知道由於身體上的殘缺,所以「要比別人更加努力」!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反觀身體健全的孩子,因為大多數人「理所當然」的思考,難以獲得人們的同情支援,所以老父親把一切留給他們。也因為一切資源都給了他們,所以他們再也沒有資格埋怨或放棄自己,而是要更加堅強獨立,知道珍惜機運,如果一切順利,更必須發揮友愛的心,照顧身障的兄弟。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當農夫用變通的答案應付酷吏,當老先生以逆向思考解開生存之道,一樣身陷困境中的人,是否也領悟出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與智慧?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摘錄自  越難過越需要幽默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